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1-7872
国内刊号:34-125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8284 人次
 
    本刊论文
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5个植被型,16个群系45个群丛。维管束植物236科751属1660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35.3%;脊椎动物35目98科391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23.7%,其中鱼类有5目14科54种,占福建省淡水鱼类总种数的27.4%;两栖类2目7科30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65.2%;爬行类2目12科70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9%;鸟类18目56科193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4%;兽类8目19科44种,占福建省陆栖兽类总种数的41.9%。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5种。

  论文关键词: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福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闽清县西北部,与南平市、古田县交界,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8°40′~118°51′,北纬26°15′~26°22′之间。行政区域涉及雄江、桔林、梅溪、东桥4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白云山国有林场和乡办安下林场。保护区总面积12513.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198.3hm2,缓冲区面积2224.9hm2,实验区面积6090.1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火山地质地貌上的森林生态系统、温泉淡水生态系统、以福建青冈林为代表的中亚热带南缘基带常绿阔叶林等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口水电站和闽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对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尚未见报道,2006年对该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资源调查,本文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况,阐述保护区保护管理对策,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建议。

    1 自然条件概况

    1.1 地质地貌和水文状况

    黄楮林保护区地处闽中大山带戴云山脉和闽北山带鹫峰山脉的交接地带,闽江以南为戴云山脉东北麓,由于梅溪强烈下切,丘陵广布,有零星的河谷平原;闽江以北系鹫峰山脉南麓,地势急剧上升,山岭陡坡峭壁,盆谷相间。保护区内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玛坑单元(K1MK)的钾长花岗岩和洪山超单元(K1HS)的晶洞碱长华岗岩。保护区内峰峦叠嶂,丘陵起伏,山间河谷盆地错落相间,总的地貌景观以中山为主,呈现为南北边界地势高耸,中部较低的特点,保护区东北部有海拔1132.6m的四维山,南部有海拔1162.9m的黄棋山和1136.1m的小人仙。流经保护区的河流主要有闽江、大雄溪、安仁溪、石潭溪、磊溪等,闽江从西向东穿过保护区,海拔仅为数十米。

    1.2 气候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20℃,≥10℃积温为5700-6753℃,年活动积温4353-6391mm,持续天数为221-275d。年降水量约1400-1900mm,全年平均蒸发量在1500mm左右,年平均霜期为74d,无霜期为291d,年日照时数1871.4hr。常年相对湿度为83%。

    1.3 土壤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土壤主要由花岗岩、流纹岩和凝灰岩发育而成。林地土壤类型相对单一,仅有铁铝土土纲、湿热铁铝土亚纲、红壤土类。下分红壤、黄红壤2个亚类。区内大部分林地土壤为红壤,黄棋山、小人仙、四维山附近主要为黄红壤。

    1.4 社会经济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涉及闽清县4个乡镇18个行政村、1个国有林场和1个乡办林场,以雄江镇12个行政村为主体,现有户籍人口1808人(常住人口613人),均为汉族。保护区内人口密度为14.45人/km2。随着城镇化建设、人口的迁移和小县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保护区内居住的人口将逐渐减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林牧渔,人均年收入为4400余元。

    1.5 森林资源

    黄楮林保护区总面积12513.3hm2,其中林地面积11455.0hm2,占总面积91.5%,生态公益林面积10915.7hm2,占总面积87.2%。森林覆盖率达90.4%。

    2 生物多样性现状

    2.1 生态系统多样性

    2.1.1 森林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林地占91.5%以上,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森林植被无疑成为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也就体现了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吴征镒(1980)和林鹏(1990)的划分方法,黄楮林保护区植被类型可以分为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5个植被型。有马尾松+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南岭栲林、甜槠林、米槠林、丝栗栲林、闽粤栲林、福建青冈林、青冈林、阿丁枫林、细柄阿丁枫林、毛竹林、黄甜竹林、映山红灌丛、满山红灌丛等16个群系;有马尾松+丝栗栲-乌药-狗脊群丛、马尾松-苦竹-芒萁群丛、杉木-乌药-狗脊群丛、南岭栲-箬叶竹-狗脊群丛、甜槠-毛花连蕊茶-里白群丛、米槠-苦竹-华里白群丛、丝栗栲-沿海紫金牛-狗脊群丛、闽粤栲-乌药-里白群丛、福建青冈-华鼠刺-扇叶铁线蕨群丛、青冈-赤楠-狗脊群丛、阿丁枫-香冬青-华里白群丛、细柄阿丁枫-毛冬青-狗脊群丛、毛竹-箬叶竹-倒叶瘤足蕨群丛、黄甜竹-草珊瑚-狗脊群丛、映山红-芒萁群丛、满山红-柳叶箬群丛等45个群丛。

    从上述丰富多样的植被群落类型可以看出,黄楮林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热带、亚热带成分多,区系上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地带,为泛北极植物区系属性,过渡性质明显,区系起源古老,同时植物区系上与台湾亲缘关系密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森林类型的地带性植被,以福建青冈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甜槠林、米槠林、闽粤栲林、青冈林、阿丁枫林和细柄阿丁枫林等为代表,尤其是保存了全国最大面积和最为典型的福建青冈林。这些森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

    2.1.2 农田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以单季水稻、菜地、茶园等形成的生态系统,位于居民区附近,面积较小。

    2.1.3 湿地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雨量充沛,沟谷发育,优越的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其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河流、溪流、水口水库、温泉、水塘等构成。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用水、饮用水等,而且为众多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如鱼类就有54种,两栖类有30种之多。

    2.2 物种多样性

    2.2.1 植物资源

    黄楮林保护区境内具有维管束植物资源236科751属1660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78属165种;裸子植物8科11属13种;被子植物188科662属1482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总数占全省的35.3%,与武夷山、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约为武夷山保护区的66.8%、戴云山保护区的86.5%(见附表1、2),可作为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作为闽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列入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var mairei (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钟萼木(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2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粗齿桫椤(Gymnosphaera hancocki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香榧(Torreya grand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闽楠(Phoebe bournei)、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 var. fukienensis Chang)、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di (Levl.) Rehd.et Hand.-Mazz]、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17种。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列入IUCN濒危物种的有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列入易危物种的有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列入低危、接近低危物种的有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闽楠(Phoebe bournei)、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等6种,列入低危、保护依赖物种的有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附表1:黄楮林保护区植物资源与福建省比较

  

  科

  属

  种

  种   类

  省

  黄楮林

  %

  省

  黄楮林

  %

  省

  黄楮林

  %

  合计

  248

  236

  95.2

  2174

  751

  34.5

  4703

  1660

  35.3

  蕨类植物

  45

  40

  88.9

  106

  78

  73.6

  382

  165

  43.2

  裸子植物

  10

  8

  80.0

  30

  11

  36.7

  70

  13

  18.6

  被子植物

  193

  188

  97.4

  2038

  662

  32.5

  4251

  1482

  34.9

    注:%系黄楮林保护区占福建省比例。

    附表2:黄楮林保护区维管束植物资源与武夷山、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

  

  保护区名称

  种类

  合计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黄楮林保护区

  科

  236

  40

  8

  188

  武夷山保护区

  211

  40

  7

  164

  戴云山保护区

  229

  41

  8

  180

  黄楮林保护区

  属

  751

  78

  11

  662

  武夷山保护区

  915

  85

  18

  812

  戴云山保护区

  84

  14

  729

  黄楮林保护区

  种

  1660

  165

  13

  1482

  武夷山保护区

  2527

  280

  28

  2219

  戴云山保护区

  183

  20

  1714

    保护区内经济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药用植物543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材用植物有86种、芳香植物66种、油脂植物78种、食用植物100种,另外还有丰富的纤维植物、色素植物、饲料植物、园林绿化植物、鞣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2.2.2 动物资源

    黄楮林保护区境内已查明有脊椎动物资源35目98科391种。其中鱼类有5目14科54种,占福建省淡水鱼类总种数的27.4%;两栖类2目7科30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65.2%;爬行类2目12科70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9%;鸟类18目56科193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4%;兽类8目19科44种,占福建省陆栖兽类总种数的41.9%。

    保护区脊椎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等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tos thibeganus)、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水獭(Lutra lutr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雀鹰(Accipiter nis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腹山雕(Aquila fasciata)、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鸢(Milvus migrans lineatus)、蛇雕(Spilornis cheela)、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草鸮(Tyto capensis)、短耳鸮(Asio flammeus)、鵰鸮(Bubo bubo)、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小鸦鹃(Centropus toulou)、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虎纹蛙(Rana rugulos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ta)等33种。

    保护区脊椎动物列入IUCN物种的有14种,其中濒危物种的有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glalum)、乌龟(Chinemys reevesii)、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眼斑龟(Sacalia bealei)、四眼斑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易危物种的有云豹、鬣羚、水獭、黑熊、鳖(Trionys sinensis)和豪猪(Hystrix hodgsoni suberistata),低危、接近受危物种的有蟒蛇、猕猴和穿山甲。

    脊椎动物中有37种是中国的特有种,其中鱼类3种,两栖动物17种,爬行动物14种,鸟类2种,哺乳动物1种。

    黄楮林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与福建省、武夷山、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见附表3、4),由表中可以看出,黄楮林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物种占全省的23.7%,约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2.1%、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的93.1%,有些是武夷山、戴云山保护区所不具有的物种。

    附表3:黄楮林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与全省比较

  

  目

  科

  种

  种  类

  省

  黄楮林

  %

  省

  黄楮林

  %

  省

  黄楮林

  %

  合  计

  74

  35

  47.3

  304

  98

  32.2

  1647

  391

  23.7

  兽类

  10

  8

  80

  32

  19

  59.4

  120

  44

  36.7

  鸟类

  21

  18

  85.7

  66

  56

  84.8

  550

  193

  35.1

  爬行类

  3

  2

  66.7

  17

  12

  70.6

  123

  70

  56.9

  两栖类

  2

  2

  100

  9

  7

  77.8

  46

  30

  65.2

  鱼类

  38

  5

  13.2

  180

  14

  7.8

  815

  54

  6.6

    注:%系匡山占福建省比例。

    附表4:黄楮林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

  

  保护区名称

  种类

  合计

  兽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鱼类

  黄楮林保护区

  目

  35

  8

  18

  2

  2

  5

  武夷山保护区

  35

  8

  18

  3

  2

  4

  戴云山保护区

  34

  8

  17

  3

  2

  4

  黄楮林保护区

  科

  98

  19

  56

  12

  7

  14

  武夷山保护区

  105

  23

  47

  13

  10

  12

  戴云山保护区

  99

  21

  45

  12

  7

  14

  黄楮林保护区

  种

  391

  44

  193

  70

  30

  54

  武夷山保护区

  476

  71

  256

  73

  36

  40

  戴云山保护区

  420

  58

  194

  70

  30

  68

    此外,保护区还有丰富的昆虫资源。昆虫有33目296科2134种,其中昆虫纲29目274科2017种,蛛形纲4目21科117种。在区系成分上,东洋区成分1164种,东洋-古北区成分535种,多区成分309种,全球广布成分126种。保护区昆虫多样性丰富,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和戴叉犀金龟(Allomyrina davidis)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豹眼蝶(Nosea hainanensis)、双突多刺蚁(Polyrhachis dives)、火步甲(Carabus ignimetalla)等12种昆虫列为三有动物。对于区域昆虫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3 保护现状及面临主要威胁

    3.1 保护现状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32.4hm2,以保护福建省特有的珍贵树种福建青冈(黄楮)为主要目的。2003年2月进行了扩区,保护区面积达13511.2hm2,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2006年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2513.3hm2。

    3.2 面临主要威胁

    由于保护区地处国道316线、来福铁路线、水口水电站附近,交通条件优越,历史上对保护区森林资源利用强度较大,已开展的生态旅游偏重于开发,而保护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外围,地质运动一致保持活跃的状态,闽江两岸存在许多巨大的裸露花岗岩岩体,山势陡峻,坡度大,生境一旦遭受破坏,生态恢复进程极其缓慢。现存的次生与原生相嵌格局的植被是历经沧桑和严格保护条件下形成的。如再遭到毁坏,必将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生境将全面恶化,库区生态系统将全面崩溃。

    4 保护对策及建议

    鉴于上述现状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4.1 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由于该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且处于戴云山脉北缘、闽江中游水口库区外围,生态区位极其关键,是闽江下游优质水源补给地,是临近的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同时是闽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非常有必要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级别,且必须加快建设进程,以形成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局域自然保护区网络。

    4.2 加强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划定适宜的生态功能区,制定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展生态旅游的矛盾,达到既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又保护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4.3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共管保护委员会。鉴于该区与南平的延平区、宁德的古田县、三明的尤溪县交界,同时保护区涉及多个乡镇村和林场,为保护好该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可尽快成立黄楮林保护区共管委员会,由黄楮林保护区及周边有关县部门参与,加强对区域范围内的干部群众的宣传,提高大家保护意识,共同管理好本区资源。

    4.4 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开展资源调查工作,同时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鹏,李振基,徐育生编著。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林鹏主编。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林鹏主编。福建植被。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何建源主编。武夷山研究(自然资源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5]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编著。《福建植物志》(1~6)。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9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