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1-7872
国内刊号:34-125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8278 人次
 
    本刊论文
试谈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前沿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简单的介绍,这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从而引出对这一学科的前沿认识。

  论文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热点问题

    对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学者认为,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可以看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有的人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称之为地理环境的自然部分或自然地理环境。还有的称之为“景观圈”或者“地球壳”。综合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制。由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是由组成地表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要素组成的,因此分别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学科,这些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称之为部门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确实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地理学不可能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所有方面。它着重于研究其区域特征与建立在区域分布与联系基础上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认为,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二 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其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以及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区域分布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环境保护、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里有了巨大的进步。由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产生、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律,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探寻这一规律。曾经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观察、分析、表达。

    肉眼观察,描述归纳,文学式表述,这是萌芽时期和初创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时期,地理学的观察引入了仪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仅凭肉眼的观察有了质的进步,加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家的观察范围,受距离远近的约束已逐渐减小,未被地理学家直接观察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关系、发生学原理都在广泛应用,规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开始引入,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数理系统。在表述中,归纳法已成为引以自豪的表现方法,无数的地理学家所观察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被归纳成要素的规律和地域的规律,使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环境,有了认识、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应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则标志着认识的飞跃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一)自然地理观察的方法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执着地试图探测地球表面的形状、结构、变化。由于手段的限制,最早产生的方法是肉眼观察,比如视力所及为圆圈,人们由此推论,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后来发现,圆圈视力范围适于任何地点,由此推论地球是个球体,因为这种现象只有在地球上才能发生。后来人们为了扩大视野,发现视野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矿大,鸟瞰观察盛行了数以千计的岁月;但是鸟瞰受地面高程和障碍物的限制,仍然只能解决极小范围的观察,大范围的观察只能靠小块范围的叠加来完成。进入仪器时代,望远镜增加了人类视力的距离,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等增加了视力的精度,实现了观察手段的飞跃与发展。尽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缓慢,以及自然环境的种种限制,都使这种借助仪器的观察遇到许多困难,地理学的理想观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而且,这些仪器还无法代替人们感觉的观察,特别是地表物质的形态、结构、运动,还须采用眼观、手敲、脚量、鼻臭、口尝、耳听等种种直观手段,野外实地考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低位。

    垂直航空摄影技术的应用,一是高程可按人们设想的目标;二是这种高程不受地面高程的限制;三是所用人员少,速度快;四是全息摄影技术是地面综合景观的全面反映,不受要素和地域的限制;五是精度不受或少受拼接所产生的误差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地理观察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地球表面应用于遥感技术,使地理观察再次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即野外观察低成本、具有新的掌握细节和多种分辨率水平的制图专业的出现。其中,侧视空中雷达和红外彩色胶片新技术尤为重要。这两种新技术的前提是高空侦察飞机。空中雷达能迅速扫描广大地面,必要时还可重复扫描。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成功;1958年1月31日美国人造地球卫星也获得成功,从此,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整个面貌可以一览无余了。卫星图像作为人类对地球表面的观察手段,体现了总体性,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运动的总体特征;表现了同步性,常发的和偶发的地球现象在同一时间内的表现都能在同一个图像中得到反映;表现了追随性,因为卫星是连续工作,因此在卫星工作期间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与观察手段相适应,分析手段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地理学的观察还处于人类感官的感觉时,人们观察的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条件,观察是有选择的,采用人们共同约定的符号,如图画、语言、文字、数字等形式,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就是萌芽时期的地理学。当观察记录日积月累增多,观察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时,光凭简单记录就无法满足地理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了。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分析手段,要素日趋明朗,随着地区的变化,要素的表现千差万别,彼此之间的结合形式多种多样,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受到地理学家的重视,逐渐取代了简单的观察记录,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这既是初创时期的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分析的方法

    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极为普遍的地理现象,仅凭表象的观察与记录是不够的。当然这种观察与记录是通过比较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比较地理学;比较地理学是李特尔的首创,欧美第一、二代近代地理学大师们有所继承和发展,之后由于进化论的影响,地理学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于是因果关系、发生学规律成为研究的主题,定性分析成为主要的手段。

    定性分析往往运用归纳法进行。归纳法之所以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为观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学是以研究地球的整个表面的环境为其对象的,当然迫切地需要总体的、规律的、概念的观察手段和分析方法,来完成对象所规定的内容的研究,然而观察手段只能从局部的、事实的、可观察的方面着手,这就犹如建筑上,现代以前只能用堆砌的办法进行一样;而现代建筑则是首先从总体框架着手,然后用预制件拼接。归纳法的缺陷并非今日才发现;为了弥补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学家已经采取了超前的演绎法,来阐明地理学法律,解释地理现象。

    一般认为演绎法的思维过程是由总体到局部,由概念到事实,由总结到观察。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的科学方法。前者一般为从特殊到一般,后者则为一般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演绎所依据的理由,来自对特殊事实的归纳、概括;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演绎离不开归纳;而归纳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又必须有一般原理为指导,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归纳也离不开演绎。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的统一是客观的个别和一般的矛盾统一的反映。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抹杀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应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亦即用归纳法、演绎法,乃至直观所得到的假设的论点是严格根据逻辑和数学规则所形成的,然后再根据这个论点经过演绎推导出一些局部的论点,这些局部论点通过实验检验,即通过与事实直接比较确定其正确与否。当然在地理学中,这种实验不仅包括实验室的实验,也包括野外观察得到的事实和统计计算的结果。

    在以往的30年中,地理学的科学化在追求、探索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地理学界虽然认为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继承的必要,试图一概加以否定,实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只讲继承,不思传统方法的改进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创立,也是有害的。科学方法是人类长期的积累,这份遗产是所有科学所共有的,地理学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方法的继承,自属必然;科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是科学进步的表现,对地理学也是适用的,也是客观的必然。当然,新的方法在刚刚出现时,往往不够成熟、不怎么完善,在科学史上也是极其常见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在新方法还不成熟,还不完善的时候,人们对其已经熟悉的旧方法的怀恋,也是常会发生的现象,遇到抵触、反对,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由于地理学面临着一场大兴起、大突破的形势,其研究方法也处在以定性描述为主向定量描述为主的过程中,其结果将是地理学科学性、严密性的提高,地理学由此得到更快发展,也不再是一种幻想。

    历史证明,以下几方面,有助于在系统性和定量性描述上有所提高;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兴起,是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于发展,突破了过去物理学、化学等实验科学的封闭体系的观念与方法,在物理学(非生命运动形态)和生物学(生命运动形态)之间架起了桥梁;模糊数学的出现与发展,对研究模糊事物,建立模糊事物之间的模糊关系提供了数学分析的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理综合调查发生革命性德变化;从能量和物质定量的研究上,手段也有极大改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区域演化、地理环境功能的研究提供模拟条件;一方面也为大量资料、信息、数据的处理大开方便之门;近代一些新兴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它们大多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手段,有的可以在地理学研究中加以引进、借鉴,以寻求地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完善。

    在分析的方法上,单纯的定性分析和单纯的定量分析,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已是大家共同的认识;人们在地理学研究中,追求者完善的分析方法,其愿望也是共同的;就现阶段而言,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也为大多数人所倡导,应予肯定。

    (三)自然地理表述的方法

    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表述,也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发展到19世纪,其表述方法仍然是文字表述和制图表述。

    定性描述中,常常包括直观描述和概念描述,纯粹描述和解析性描述,比较描述和综合描述等。所谓直观描述系指表述一个地区或一种地理现象,就像艺术家一样在头脑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图像,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图像表现出来;主观描述就是地理学者能够把客观存在的图像用文字和地图陈述出来。科学的直观描述必须永远是客观的,就其本来面目表现景观,并且在这样作时,要尽可能排除由于所处时间或观察者的特点对客观印象造成的主观干扰。而概念描述,是把地理事实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把这些组成部分尽可能地按普遍概念划分,广泛地使用地理专门术语。

    纯粹描述和解释描述是相对提出的概念,前者指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表述,一般不阐述现象和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后者则着重揭示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释这种过程的成因。

    比较描述也即特征描述,特别是区域学派的学者,对此十分偏爱,研究也很多,区域的实质就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着地域分异规律,其表现是地域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而相似性和差异性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抽象概念,也是区域特征的体现。

    综合描述也称系统描述,它认为地理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地理环境是一个互相依赖、彼此联系的有机总体,因此地理学所需要的表述形式,既不是单要素、但现象的直观和概念描述,也不是纯粹和解释的表述,即使是比较描述也不是地理学表述的最好形式,地理学理想的表述形式是所有描述形式的有机结合,它应是描述形式的综合化、系统化。

    综上所述,定性描述是通过文字语言、地图语言(也称符号语言)表述的。由于性质的确定和数量的确定是辩证的统一,以往的描述由于没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以致描述的形象及其这种表述的形式,都不能令人满意,一些地理学者竟然提出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地理学,最多只是一种知识,而不是科学,因此,认为“描述”本身就不是科学的表述形式,地理学需要的既不是文字语言也不是符号语言,而是数学语言,因为只有数学语言能够表达普遍性的规律,计量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计量革命”的出现,都是这一思潮的反应。计量地理学如果作为对定性描述的补充和完善,甚至将来由定性为主描述过渡到定量为主的描述,多是地理学发展的一个值得称道的途径。但是如果像欧美有些学者那样,根本不要文字的,地图的表述,完全把地理学作为应用数学来发展,将会使地理学误入歧途,导致地理学的毁灭。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观察和分析上的进步,地理学表述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发展了定量描述。就目前而言,即表述的形式,除了文字语言和地图语言(符号语言)外,又引入了数字语言和计算机语言。数字语言和计算机语言,都是用数理原理揭示地理学的内容,因此总称为地理学的定量描述。其前者是基于认为现代地理学实质上是地点的位置和距离的科学,所谓地域空间的科学;无论是位置,还是距离,最理想的表述形式,就是数字语言,它能揭示文字和地图语言可以表述的内容,也可以反映文字和地图语言无法表述的内容。后者这是基于认为地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的空间系统,体现在变量交织、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交织,因此只有用计算机语言,方可表述。

    定量描述目前最有成效、为多数地理学者所称道的是系统论的描述。地理学中的系统包括系统、普通系统论和空间系统三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普通系统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方才引入地理学,并成为一种很理想的表述形式。普通系统论致力于说明为许多不同系统所共有的特征。

  一切系统都有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结构、活动和演变,包括怎样行动和怎样变化。把系统放在实验室内或使用符号以系统方法孤立地处理时,他们是封闭的、不可逆的;但在地球表面,系统是开放的、可逆的,因为它们接受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并发送输出。地理学从普通系统论找到了自己的特有表述形式。特别是普通系统论进一步发展表明,一切系统虽然各有一定的范围,却都按某些可以预见得方式在运行;如生物体的生长曲线(S曲线)在数学上和创新的散步曲线、经济发展曲线或人口曲线极为相似。普通系统论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抽象特征。这样的“同型性”构成普通系统论的基本结构,并能用来预报其他相关系统的运动。

    地理学对于诸如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演替或其他衍生事物等空间要素,作为函数上的重要变量所构成的任何系统,都是特别关注的。任何一个系统,凡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函数上的重要变量是属于空间方面的,就是一个空间系统。

    地理学的表述,和地理观察、地理分析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巨大变革性的发展。现在,不仅有传统的文字语言、地图语言可以作定性描述;还有数字语言、计算机语言作定量描述。无论是传统的表述,还是创新的表述,其间并无绝对地界限,也没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必要,因此,我们主张传统和创新的结合。这种结合当然不是缺陷和不足的保留,而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发展。

    四 当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热点问题

    关于地理学科内的热点问题,在国内,主要有地质灾害研究(如地震、泥石流)、江淮梅雨与淮河洪灾、气象灾害(沙尘暴、湿地、台风)的研究、外来物种入侵、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如南水北调、能源问题(煤炭、石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关心的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能源短缺、生态危机、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问题。这些重大的问题,有待于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的科学工作者不断地研究、探索,相信自然地理学在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吴三保,朱海燕。现代自然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永盛等。 自然地理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蔡建明等。现代地理科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6]伍光和,蔡运龙。综合自然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